美原油震荡待破局!五浪结构有说法
美债流动性突现真空,美元逼近97.24关键临界点,或将迎来剧烈变盘!
9月15日美市更新支撑阻力:18品种支撑阻力(金银铂钯原油天然气铜及十大货币对)
美元/加元分析:市场为美联储降息布局,美元承压
澳元获利想了结,神秘指标暗示继续看涨澳元?
美联储审判日逼近,美元和黄金往哪跑?所有交易都绕不开这条线!
周一(9月15日),瓦哈枢纽现货天然气价格再度“跌穿地板”,盘面直落至-1.261美元/百万英热单位(mmBtu),从上周五约0.06美元急转负值,单日跌幅超过2350%,刷新近17周低位。负价的直接诱因仍是秋季管道检修与输送受限,使得盆地内天然气被动滞留。与此同时,LSEG数据显示,9月迄今美国本土48州产量均值降至107.6 bcfd。
周一欧美时段,油价小幅上涨。当前市场处于美俄制裁对峙、原油供应过剩不确定性中,但受美联储降息预期提振市场风险偏好影响,原油在受到均线压制以及产量过剩担忧情况下,仍然未跌破箱体下沿维持涨势。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9月15日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报 2153 点,创2025年7月28日以来新高水平,环比(较前值)涨1.27%,创3天最大涨幅,且为连续第2天上涨(含0增长)。综合短期表格来看,最近11个BDI数据增长情况是:正增长7次,负增长4次,零增长是0次。
美债流动性扰动正成为美元走势的即时锚点,短期内多空力量在关键技术区间内拉锯,值得交易员高度警觉。美债作为美元“晴雨表”的角色愈发凸显,短期利率的震荡上行正成为判断美元韧性的核心标尺。
9月15日美市更新的黄金、白银、铂金、钯金、原油、天然气、铜(商品)以及:美元指数、欧元、英镑、日元、瑞郎、澳元、加元、纽元(热门货币对)的支撑阻力位一览。
据《金融时报》报道,代表黄金开采企业的世界黄金协会(WGC)正筹备推出数字形态黄金,旨在全面革新黄金的交易、结算及抵押模式,进而重塑规模达9000亿美元的伦敦实物黄金市场格局。
周一(9月15日),美元指数(DXY)美市盘前延续窄幅振荡,围绕97.40一线反复,仍处9月5日非农公布以来的区间(约97.30—98.25)内部。自8月22日杰克逊霍尔讲话后,DXY整体在一个倾斜下行通道内运行,当前短期指引较少,本周关键在于周二公布的8月零售销售与工业产出,以及周三的FOMC利率决议。
预测显示,随着市场为美联储本周可能实施的降息做准备,美元正处于脆弱状态。与此同时,加拿大央行政策会议期间的预期降息,也可能令加元面临下行压力。
周一澳元兑美元欧洲时段保持坚挺且处数月高位,机构的期权持有结构表明其对汇价的多空存在分歧,但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押注以及某神秘指标暗示澳元依然看涨。
周一(9月15日),全球市场在美联储政策会议前夕呈现出谨慎的平稳格局。劳动力市场软化迹象强化了25个基点的降息预期,资金市场已完全计价这一幅度,将联邦基金利率带至4.00%-4.25%。然而,点阵图的指引和鲍威尔主席的表态将成为关键变量,任何偏鹰的信号都可能搅动债市和汇市的风向。
在美联储与英国央行发布货币政策声明前夕,英镑于本周初走高。投资者预计美联储将降息,而英国央行则可能维持利率不变。英国8月整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预计将加速上涨至3.9%。
周一(9月15日)欧洲时段,欧元/美元汇价一度回撤至1.1720后回升至1.1740附近横盘,波动率受抑。近期法国主权评级遭惠誉下调至A+后,欧元开局偏谨慎;与此同时,美元波动受限,市场将目光集中于周三即将公布的美联储利率决定及点阵图。法国政治不确定性与财政赤字扩大的叠加冲击仍在发酵,但就当下节奏看,美联储利率前景与前瞻指引才是决定美元与欧元短线方向的核心变量。
现货白银在前一交易日强劲上涨超过1.5%后,目前进入高位强势整理阶段。周一(9月15日)欧洲交易时段,银价围绕42.15美元/盎司一线展开窄幅震荡。日线图技术分析显示,该贵金属价格在上升通道形态内向上运行,表明市场偏向看涨。
在美联储9月份利率决议前夕,本文简单介绍美联储的职能,同时分析特朗普通过解雇库克、提名米兰及启动主席角逐欲掌控美联储四席的目的和对市场之后的影响。
疲软的劳动力市场数据强化了市场对美联储将在当地时间9月17日会议上降息的预期,尽管通胀压力依然顽固。
周一(9月15日)欧洲时段,美元兑日元在一个多月形成的水平通道内继续盘整,围绕147关口上方反复,延续“横向震荡、方向待定”的行情特征。市场将目光聚焦本周两场重磅会议:周三的美联储与周五的日本央行政策更新。政策分歧与政治变量叠加,使汇价的下一步趋势具备“事件驱动”的典型特征。
2025年9月12日晚上,以“并购创造价值”为主题的“2025并购嘉年华”在上海市长宁区西郊国际金融产业园圆满落幕。
英国央行预计将在9月18日会议中维持关键利率不变,但会缩减一项旨在削减其政府债券持有量的计划。该计划受到市场密切关注,主要由于英国国债收益率持续上升,推高了政府发债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