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墉周六(7月23日)在成都的G20会议上表示,世界银行非常关注一系列其他的投资,特别是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这可以使这些国家准备好度过未来的5、10甚至15年。

金墉在会议间隙援引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从全球化中受益最少的是低收入的人们,收益最大的主要是高收入国家的中产阶级。
未来的经济
金墉认为,无论是人工智能或是更加自动化的劳动力, 在消除贫困方面,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3年4月,世界银行设立一个新的目标:结束极端贫困。其目标是,到2030年,使日收入低于1.25美元的世界人口减少至3%以下。
当被问及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时间加长是否会延长结束极端贫困的时间时,金墉表示,经济增长不是唯一的因素。
知识银行
如果等待经济增长出现回升来消灭贫困,那么就永远不会实现这一目标。换句话说,随着经济模式发生变化,谁都不知道下一个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是什么。但需要确认的一点是,穷国和穷人做好了更多准备,以从未来出现的任何新的驱动因素中获益。
最近,纽约大学教授罗默(Paul Romer)被任命为世界银行新任首席经济学家。这非常符合金墉将世界银行转变成“知识银行”的计划。
金墉表示,保罗对世界银行集团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创立了内生增长理论并且建立了一种观念,即需要投入人力,技术和教育才能获得能推动经济增长的技术创新。
金墉还重申,投资于“人类大脑皮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才是最好的投资。在无形的人力资源方面加大投资的收效,或将是数倍于投资在“钢筋水泥”这样看得见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