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举行G20会议给了其加强国际形象的独特机会,以及使其朝着成为一个公认超级大国进行努力。国际金融协会表示,这是中国第二次主持G20峰会,也是中国加入G20后的首次支持。中国首次主持G20峰会还是在2005年。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贸易国,中国显然值得在全球金融体系占据一个主要位置,但是近年来,一系列新的困境令人对中国感到担忧,全球投资者尤其担心中国经济在持续多年高速增长后,会出现猝然放缓,也就是所谓的“硬着陆”。
而中国也通过主导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等举措,以显示中国为跻身全球主流社会、更大发挥自身影响力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被认为是为了对抗世界银行等西式银行而成立的。中国所谓的“一带一路”旨在促进中国跨越三大洲的贸易,也是符合中国自身利益的常见例子。
而国际金融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柯林斯(Charles Collyns)指出,此前中国极力争取IMF将人民币纳入SDR的做法也证明,中国想要全球游戏规则的新制定者,而不仅仅再是被动的参与者。
柯林斯在一封电子邮件中指出,他的感觉是,这些措施有助于巩固中国的承诺,即中国将成为国际经济舞台上的主要力量,而不是倾向于实行单边主义。
中国最近努力确保人民币汇率稳定,而该管理方式是其承诺一个很好的演示,即向国际社会释出声音:中国经济状况不会威胁到对全球金融状况。
科林斯指出,中国有自己优先考虑的点,以及对全球体系的共同承诺,但其可以管理这些优先考虑问题的方式是加强多边体系,而不是加深矛盾。
中国能做些什么来提高人气呢?
推进期待已久的结构性改革可以帮助中国获得信誉,并且能使其实现举行G20会议的目标,即建立一个创新的,精力充沛,互联和包容的世界经济,就像习近平在2015年底公布的那样。
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的5月报告指出,一个具体的例子是,中国可以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创造更好的环境以实现经济改革的目标。该报告还补充称,与全球议程相关的国内改革可以帮助中国实现习近平提出的经济目标。
报告特别还指出,对外国贸易和投资开放服务业是中国至关重要的改变。
中国国务院在今年6月表示,包括电信、机场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等行业将进一步自由化。之前有数据显示,中国私人公司的投资在1月至5月降至纪录低点。
罗伊研究所还指出,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以及贸易保护主义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以上的政策通过再次确认开放贸易和投资系统,在中国举行G20峰会的2016年树立了好榜样。
中国巩固其领导力的另一种方法,可能是推进其货币政策改革。
哥伦比亚前财政部长、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奥坎波(Antonio Ocampo)在其7月8日社论中写道,中国政府在建立SDR,使人民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方面可能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
奥坎波称, 使用SDR涉及多优点,包括允许所有国家享受金钱带来的利润,帮助IMF进行项目融资,以及支持经济发展。他表示,中国的G20国领导人可能是G20启动这一转变的动力。大约七年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质疑美元的角色,成为提出该质疑的第一批人。从此以后,中国一直在稳步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