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6月9日)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在食品价格下滑的背景下,中国5月通胀放缓。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具体数据显示,中国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率上涨2%,预期上涨2.2%,前值上涨2.3%;中国5月CPI月率下降0.5%,前值下降0.2%;中国5月食品价格年率上涨5.9%,前值上涨7.4%。
中国5月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年率下降2.8%,为连续第五十一个月录得下跌,预期下降3.2%,前值下降3.4%。

周四当天为端午节,中国大陆、香港及中国台湾市场均休市。但月度通胀率数据仍照常发布。
澳洲联邦银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中国经济学家Li Wei表示,中国5月CPI回落的主因为食品价格下跌。猪肉价格已筑顶,且新鲜蔬菜价格回落,因此今年剩余时间中国CPI年率涨幅料维持在1.5%-2%之间。
他指出,中国5月PPI的改善归因于全球商品价格的上涨,特别是能源价格。若国际油价上涨10%,将推动中国PPI年率上涨约6%,因此5月PPI的复苏归功于当月油价的上涨。
中国央行将何去何从?
尽管中国内需持稳,但仍低迷,经济学家们广泛预计,中国需实施更多支持性政策。
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驻新加坡经济学家Zhou Hao认为,中国整体通胀仍疲软,因此中国央行需实施更多刺激措施。不过在面临工业板块产能过剩的挑战下,当局不能仅依赖于货币政策。
他指出,若中国持续降息,将无人退出市场,供应过剩局面仍将持续,因此物价将仍低迷,最终中国央行将不得不在维持宽松立场的同时,实施更多结构性措施。
业内机构荷兰国际集团(ING)表示,今年中国央行将至少降息25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