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周四(5月7日)援引内部人士消息报道称,中国领导人有可能动用财政刺激措施来提振经济增长,原因是此前经济急剧放缓的状况令政策制定者始料未及,而潜在失业风险也是经济领域中的心头大患。此外,此前中国央行推出的一连串货币政策宽松措施,目前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长年率为7%,创下了自2009年初全球金融危机高潮期以来的最慢增速。之后公布的其他各项数据也显示,中国经济在进一步失去动能。
一家背景深厚的智库的经济学家指出:负责制定具体经济政策的中国官员正担心,如果不采取更大胆的举措,今年的全年增长目标要实现就会很困难,而且存在经济放缓失控,即所谓“硬着陆”的风险。
这位经济学家因而表示,中央政府此后推出的财政政策将变得更加有力,基础设施投资将会加速,而货币政策也将变得更为灵活。

中共中央政治局此前于上周召开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提出要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并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增加公共支出,注意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
中国政府预计,2015年预算赤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3%,但财政部长楼继伟3月曾表示,考虑到已划拨资金中尚未支出的数目,实际财政赤字将相当于GDP的2.7%,为2009年以来最大。去年中国政府支出增长8.2%,未达目标水平9.5%。
目前有看法认为,在包括去年11月以来两次降息两次降准的货币政策无法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或需依靠增加支出,才能产生直接影响,并发挥经济提振效力。
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资深经济学家也表示,中国政府正在考量稳增长控风险一揽子方案。他说,目前来看,就业没有大问题,但高层领导人更加担心的,是金融风险和债务风险。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在外部需求疲弱的时候很难提振消费,因此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提高投资。然而,在一些基建项目上,发改委已经很难吸引到私营领域投资,政府支出压力因而更大。然而,中国地方政府债台高筑的事实,将使刺激计划绑手绑脚。这些地方债源自中国政府2008/09年时为缓和全球金融危机冲击而推出的4万亿人民币刺激举措。
目前,财政部和发改委尚未应记者要球就上述状况置评。不过,大多数分析师预计,中国央行此番将进一步宽松政策,以维护有利于支出增加的流动性条件,并帮助市场在公司债违约风险及地方政府债务重组的疑虑中仍保持流动性畅通。
中国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货币政策仍将放宽,不排除再次降息的可能,但这要看经济数据而定。